河北日报-15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2024年09月26日
董子故里,运河风情。景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非流动人口46.39万,有“中国董子文化之乡”“中国橡塑管业基地”“中国铁塔制造基地”“中国叉车货叉生产基地”等美誉,是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河北省民营经济先进县。
近年来,景县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要求,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争先进位、勇闯新路,全县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强县、美丽景州”更显魅力。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景县从始至终坚持以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为主题,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导向,以大项目带动、集群化发展为抓手,全力以赴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在全县形成了橡塑制品、铁塔钢构、机械制造三大传统产业和石化新材料、现代物流装备、环保节能、智慧健康四大新兴起的产业齐头并进的“3+4”产业格局。
勒紧“牛鼻子”,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建设是扩投资、稳增长、促发展的“牛鼻子”。景县大干快上赶工期,开足马力忙生产,项目建设“稳”中有支撑、“进”中有动力。今年,该县列入省市重点项目66个,总投资313.2亿元,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均位居衡水市首位。项目建设过程中,景县坚持点对点盯办,新开工项目全部落实县级领导包联,定期调度、现场办公。在快速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该县又谋划了九龙公司新建液压油缸项目、新宇橡塑年产150万米混凝土输送软管项目等8个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一个个重点项目“加速跑”,持续为景县主导产业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以优质服务创一流营商环境。景县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持续优化公平竞争、预期稳定的市场环境,服务非常周到、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多元保障、融资顺畅的金融环境,遵法守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诚实守信、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让经营主体投资更放心、创业更安心、办事更暖心。该县修订完善了《关于逐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工业项目建设的若干措施》,建立“科级保姆”制度,从手续代办、要素保障、金融扶持等10个方面,扫清项目建设的障碍。同时,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掌上办、跨域办、就近办”,最大限度地减程序、提效率,13个高频办事领域20个事项实现“证照同办”。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景县橡塑产业萌芽于上世纪70年代,是当地传统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县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动橡塑企业增投入、调结构、谋创新、塑品牌,集群整体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逐步的提升,产品类型不断延伸,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之路。据介绍,景县现有橡塑企业2000余家,年产各类胶管6亿多标米,产量占全国15%以上,产品有橡塑管、密封件、工程橡胶等17大类、上千个品种,大范围的应用于机械、石油、化工、矿山等领域,近20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2023年景县橡塑产业实现出售的收益394.8亿元。
百亿级物流装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走进景县龙华镇现代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园,一排排高大的厂房鳞次栉比,车间里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全力运转,随处可见忙碌的生产场景。近年来,当地依托叉车货叉生产基地平台,大力推动传统物流装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规划建设了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科学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园,吸引了一批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入驻。据介绍,产业园一期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建成运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15家物流装备生产企业已签约入驻。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做强“链”上文章,快速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丙烷脱氢生产项目是景县新兴的石化新材料产业的重点项目,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会产生富氢尾气。当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施了年产6万吨氢气提纯项目,将富氢尾气进行回收提纯,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氢气提纯主要是采用变压吸附分离法,此次氢气提纯项目总投资18.86亿元,购置有脱氧器、冷却器、气液分离缓冲罐、吸附塔等设备140余台套,目前PSA装置、氢气充装站地基已完成,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新增出售的收益15.2亿元。
一个个优势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在景州大地上茁壮成长,纷纷抢占国内细分市场领头羊,其中,液压胶管占国内市场40%以上,通信塔占国内市场60%以上,医疗床占国内市场的60%。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当地重点打造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辖景州、衡德、龙华、广川四个工业园,吸引了美国卡斯卡特、意大利博索尼等375家企业入驻。在企业运行上,当地目前拥有一般纳税人工业公司4139家,其中规上工业公司169家。同时建有国家塔桅检测中心、省橡塑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等国省级创新平台35个,县域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省A类县。
景县是全国产粮大县,总耕地面积124万亩,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3亿斤以上,连续5年稳定在15亿斤以上。近年来,景县快速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发展智慧农业,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2万亩,现有大型农机具4.2万台(套),智慧农机装备超2700台,示范推广北斗导航智能播种、玉米扩行缩株增密等新技术20多项,拥有国家和省级示范合作社19家,省级农业科学技术小巨人企业14家,培育打造了谷子、高粱、蔬菜、果蔬、生猪、蛋肉鸡6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种植调结构,节水又增收。近年来,景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全力发展节水农业,引进推广种植高粱、谷子等杂粮作物新品种,建成10万亩杂粮种植示范区,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实现了节水增效。种植采用“合作社+种植户”的订单合同运营模式,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同时进行杂粮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使高粱、谷子等特色种植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兴起的产业。目前,景县共有杂粮种植经营主体85家,辐射带动11个乡镇116个村2万多位种植户,总种植培养面积达9万余亩。
节水灌溉“黑科技”,农田畅饮“增产水”。走进景县龙华镇一处高标准农田,伸缩式喷灌、微喷等多个节水灌溉设施正在有序运行,却见不到农户忙碌的身影,上千亩的农田仅需一个人就能搞定,原来是农户安装了智能灌溉系统。近年来,景县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指导种植户采用浅埋滴灌、指针式喷灌、伸缩式喷灌等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安装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根据农作物所需进行精准变量灌溉施肥,相比传统畦灌,既省人工,又能达到节水效果,每亩节水80立方米左右,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水肥利用率。
测土配方让农田吃上“营养餐”。配料、装袋、封口……景县一家农资生产企业的测土配方自动化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各种专用定制肥分类整齐摆放,为农田备足“营养餐”。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按照“土壤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加什么”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使用配方肥,可防止肥料过剩和土壤板结问题。农资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将全县所有乡镇的土样进行采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订制专属“食谱”,让农田吃上“营养餐”。
蛋鸡养殖尽显“科技范儿”。走进景县连镇乡一家蛋鸡养殖场,一栋栋现代化鸡舍如同一栋栋工业生产厂房,鸡舍内环境明亮整洁,一排排养殖笼架排列有序,通过采用现代化养鸡设备,对光照、温度等环境指标实时监测,喂水喂料、室温全部由智能系统控制。近年来,景县全力发展蛋鸡养殖产业,积极鼓励引导分散、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建设“智能模式+标准化”养殖场,助力农民增收。目前,全县200多家标准化养殖场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管理,共存栏蛋鸡180多万只,年产优质鲜鸡蛋1.8万吨。
鱼菜“混搭”拓宽农民增收路。在景县龙华镇一处“鱼菜共生”种养基地大棚内,一垄垄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旁边一个个鱼池里,鱼儿欢蹦乱跳,呈现出一派立体生态种养的生动景象。据介绍,“鱼菜共生”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原理是利用水循环系统将鱼儿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排入菜地作为蔬菜的肥料,蔬菜将养分吸收完毕,净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鱼池中,实现了“水中养鱼不换水,水上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果。目前,全县已推广“鱼菜共生”种养面积达200多亩,亩均收入近10万元,同时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160余个。
景县自秦置县,文化渊源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里,是西汉治军名将周亚夫的封地,南北朝时期高氏、封氏两大名门望族在历史变革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贾岛等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近年来,景县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培育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化事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擦亮“董子文化”名片,激活文旅发展“引擎”。走进景县广川学宫,向上向善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真切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出生于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近年来,景县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在广川镇重点打造了集董子文化展示、董子文化研究、国学教育等于一体的广川学宫,内有董子文化展览馆、天人合一坛、董子书院等十二处景点。在大董故庄村重修了董子故居,仿汉代风格打造,全面展示董仲舒良好的家风家教和目不窥园、少治春秋等成长历程以及道德教化思想。如今的广川学宫与董子故居交相辉映,成为人类研学旅游的好去处。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铺展新画卷。大运河景县段全长73.2公里,南接山东德州,北入衡水阜城,流经5个乡镇47个自然村。近年来,景县制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设计,以“水工智慧、原生景观”为主题,明确“一线、一廊、三片、多节点”打造大运河文化景观带的保护利用思路,打通了运河文化与多种文化资源间的联系,实现遗产的活态传承。同时,按照“一带五组团,一团一画卷”的景观主题,结合运河整体景观、城市建筑风貌规划以及沿线乡镇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对景观分区和服务站点分布进行整体设计,全方位打造特色运河文化长廊。同时,结合地方特色,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主线,编辑出版了《景县运河文化》《大运春秋》等刊物,与衡水市梆子剧团合作编排了《知县筑险工》《华家口》等文艺作品,努力讲好大运河景县故事。
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近年来,景县始终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深入挖掘保护传承董子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实施了乡村文化培育行动,打造提升了广川董子文化小镇、安陵大运河文化生态廊道、留智庙镇运河古村白草洼等具有浓厚文化渊源的特色景区。同时,深入挖掘本土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了铜胎画珐琅、古典钟表、彩烙布雕画等特色文化产品,实现了文化创意、生态保护、旅游休闲联动发展。
公共文化空间受热捧,处处开出“文明花”。在景县西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内,一群京剧爱好者带来的《三家店》《苏三起解》等剧目选段轮番上演,婉转的曲调、丰富的演绎,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近年来,景县依托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文化场馆、社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新建、升级改造了一批规模适当、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已累计打造阅读类、非遗类、文化艺术类等各类公共文化空间106家,常态化组织开展文艺展览、诗文朗诵、戏曲展演、亲子阅读等群众参与性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120余场次,受众人数约2.6万余人次。
“四季村晚”点亮乡村文化生活。铿锵激昂的锣鼓点,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京剧、诗歌朗诵、舞蹈轮番上演……连日来,景县各村子里文化广场上的“四季村晚”文艺汇演现场精彩纷呈,好戏连台,让观看节目的村民大呼过瘾。据介绍,景县“四季村晚”系列文艺汇演活动由景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景县文化馆承办,旨在激发乡村振兴文化活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目前,累计开展文艺汇演活动百余场,惠及群众9万余人次,进一步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正能量。
多彩非遗项目,群众畅享文化餐。传统布艺、铜胎画珐琅、布雕画、传统画珐琅等特色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蝴蝶烧饼、恒盛公馓子、李家味南瓜发糕等特色非遗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景县景州塔文化广场上的非遗集中宣传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大家品非遗、看演出沉浸式享受文化盛宴。近年来,当地积极开展非遗挖掘和申报工作,目前,已申报并获批非遗项目101个,其中省级非遗3个、市级非遗17个、县级非遗81个,涵盖传统手工技艺、美术、医药、美食等多个门类。同时将非遗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了一批非遗旅游、研学产品和演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