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是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他在劳动技能低下的渔猎时代,发明了捕鱼、捕兽、捕鸟的网罟,开创了畜牧养殖业。
近日,以“伏羲”命名的“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成功建成并投入运营,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伏羲一号”是一种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该平台建于中国南海开放海域,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为海洋牧场这一新型渔业模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在选定海域内科学培育和管理而形成的人工渔场。它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结合人工放流和增殖技术,实现经济海洋生物的养殖。
人工鱼塘和深海捕捞的方式就能够完全满足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为什么还要发展海洋牧场?
水产品“舒适”的生长环境:海洋牧场采用更加自然的海洋环境进行水产的养殖,海水的流通性好,水质较好,有助于减轻污染和疾病的风险。
丰富的养殖方式:海洋牧场采用人工放流、增殖技术,结合底播、网箱等养殖方式,实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共生。而人工鱼塘则是通过投喂饲料或调节水质等手段进行单一或少数种类的养殖。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性:深海捕捞的方式虽能获得大量水产品,但是过度捕捞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海洋牧场通过科学的方法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突出了ECO的平衡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经济效益与产品多样性:海洋牧场能够同时养殖多种海洋生物,提高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和产品的多样性。同时,海洋牧场还能刺激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
资源互补:风力发电利用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为海洋牧场提供绿色、稳定的能源供应,减少了其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同时,海洋牧场为风力发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通过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保障了风电场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
空间共享:海上风电场占用了大面积的海域,但是却只开发了海面以上的空间,海面及以下空间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牧场可通过风电场下方的空间进行养殖活动。这种空间上的共享提高了海域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生态协同:风力发电设施,如风机塔筒基础,能够更好的起到类似人工渔礁的作用,为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产卵场所。这种生态协同作用有助于促进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高海洋牧场的养殖效益。
经济效益提升:深远海的风力发电产生的电能传输到陆地损失较大,风力发电为海洋牧场供电的方式,实现了“就地消纳”,减少了电力的损失。海洋牧场不但可以培育优质海产品,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结合模式有助于降低单一产业的经营成本,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
“伏羲一号”位于汕尾中国广核集团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的中心场区,距离海岸约11公里。“伏羲一号”整体的结构网箱的长度达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具有约6.3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如此大的养殖空间使得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技术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引进人工生态渔礁、底播增殖等技术,提高深水网箱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更高的效益。
台风是海上的“常客”,海洋牧场要想在海上立足,必须拥有强大的抗台风能力。“伏羲一号”集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特性于一体,应用了新型的网箱结构设计,采用“6桩+斜撑+双上部组块”的桩基桁架式结构,能够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
“伏羲一号”不仅足够稳,还非常智能。该平台配备了绿电供能、联合投喂、网衣清洗、环境监控、活鱼驳运等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未来该平台还可能搭载海上绿电制氢等设备,进一步加大风渔结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
“伏羲一号”的建成投运标志着海上风力发电的“绿色能源”与海洋牧场的“海上粮仓”成功融合,该技术不仅仅可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也丰富了绿色能源的应用领域。我们期待更多与海洋有关技术的落地,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的进程。